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新西兰生活指南:厘米与英寸的实用对照手册
一、新西兰的度量衡现状解析
新西兰作为英联邦国家,度量衡体系呈现出独特的混合状态。官方层面,自1969年推行公制单位改革后,厘米(cm)、米(m)、公里(km)和摄氏度(℃)已成为法律规定的标准计量单位,广泛应用于政府文件、道路标识、气象预报、学校教育以及超市商品标价(按公斤或升计价)。然而,历史的惯性使得英寸(inch)、英尺(foot)、英里(mile)以及华氏度(℉)并未完全消失,它们仍在部分特定领域和日常口语中顽强存在,尤其常见于描述身高体重、电视屏幕尺寸、水管管径、部分建材规格以及老一辈人的日常交流中。这种双轨并行的情况,对于初到新西兰的留学生、移民或短期访问者而言,确实需要一段适应期。理解这种混合使用的背景和具体场景,能有效避免生活中因单位混淆带来的不便,例如购买家具、阅读产品说明书或理解本地人的描述。
二、新西兰度量衡体系的历史演变
新西兰度量衡的历史深深植根于其殖民背景。作为前英国殖民地,英国帝国单位制(英制)曾是唯一的官方标准,英寸、英尺、磅、加仑和华氏度主导了建国后一百多年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这种体系的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建筑规范、土地测量、工业生产乃至日常习惯用语中。20世纪中后期全球公制化浪潮成为转折点。1969年,新西兰政府正式颁布《度量衡法》,标志着向国际单位制(公制)的全面过渡开始。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续了数十年。政府通过立法、公共教育(如在学校强制教授公制)和市场引导(如要求商品标签使用公制)逐步推进。尽管公制如今已是法定标准,但英制并未被法律彻底禁止在非官方场合使用,其残留部分构成了当前混合使用的历史基础。许多传统行业和习惯用语保留了英制,形成了独特的“新西兰特色”度量衡景观。
三、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厘米与英寸应用详解
新西兰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灵活切换厘米和英寸,了解这些常见场景至关重要
1 身高体重的表述习惯
新西兰人描述身高时,厘米和英尺英寸并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医疗记录、驾照、官方表格等正式文件中,身高必须使用厘米。然而在日常口语中,听到“我大概六英尺高”(约183cm)或者“那个孩子四英尺了”(约122cm)这样的说法十分正常。体重方面,公斤是唯一官方和医疗标准,超市肉类和果蔬也按公斤/克标价。但在非正式聊天或一些老式体重秤上,可能偶尔会听到“石”(Stone,1 stone = 14磅 ≈ 6.35kg)或磅的说法,但这已非常少见,公斤是绝对主流。
2 居家与建材尺寸
家居和建筑领域是英制残留的“重灾区”。购买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手机屏幕,尺寸标注几乎清一色使用英寸。例如,65英寸电视、27英寸显示器、6.1英寸手机屏。家具尺寸则比较混合:床垫尺寸(如King Single, Double, Queen, King)虽然使用特定名称,但其对应的具体尺寸(宽度长度)通常同时标注厘米和英寸,或主要用厘米。然而,管材、木材、五金件等建材经常沿用英制规格。例如,水管可能标注1/2英寸、3/4英寸,某些木板仍按英尺(如2x4英尺,实际尺寸经过公制化处理,但名称保留)销售,螺丝钉也常见英制编号。在DIY商店或建材市场,同时看懂厘米和英寸的卷尺非常实用。
3 服装鞋帽尺码
服装领域相对统一。服装尺寸新西兰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数字尺码或S/M/L等标注,辅以身高胸围腰围的厘米数。鞋子尺码则普遍使用英国尺码(UK Size),这与其他英联邦国家一致。虽然英国尺码本身是一个数字系统,但其根源与英制脚长有关。购买鞋子时只需关注UK码即可,无需自行换算英寸或厘米。
4 驾驶与道路信息
在交通领域,公制单位占据绝对统治地位。道路限速标志清晰标注公里每小时(km/h),如50km/h市区限速、100km/h高速公路限速。路程距离一律使用公里(km)和米(m),路牌清晰可见。汽车仪表盘同时显示公里每小时和公里数累计。汽油(新西兰称Petrol或91/95/98)按升(Litre)销售。汽车轮胎尺寸标注虽然包含英寸(如轮毂直径16英寸),但胎宽(如205mm)、扁平比等参数使用公制,属于国际通用标注法。
四、给留学生和新移民的实用建议
面对新西兰混合的度量衡环境,提前准备和灵活适应是关键。根据澳际出国留学35年服务经验,我们总结以下实用贴士
1 必备工具:双刻度卷尺与温度计
抵达新西兰后,尽快购买一把同时清晰标注厘米/毫米和英寸/英尺的卷尺。这是应对家居测量、购买家具、理解建材尺寸的利器。同样,选择一个能显示摄氏和华氏度的电子温度计(很多厨房用或室内温湿度计都有此功能),有助于理解本地天气预报(使用℃)和部分老式家电或烤箱可能遗留的℉刻度。这些小工具能极大减少初期适应阶段的困惑。
2 主动学习关键换算
掌握几个最常用的心算或近似换算关系能显著提升生活便利度。例如:1英寸 ≈ 2.54厘米(记住3英寸约7.6cm,6英寸约15cm,12英寸=1英尺≈30cm);1英尺 ≈ 0.3米(3英尺≈1米);1英里 ≈ 1.6公里(5英里≈8公里)。身高方面,记住几个关键点:5英尺≈152cm,6英尺≈183cm,增加1英寸≈增加2.5cm。体重换算相对简单,1公斤≈2.2磅,但实践中建议直接使用公斤概念。不必追求精确,掌握近似值足以应对大部分日常场景。
3 购物时保持警惕,多问多看
在购买涉及尺寸的商品,特别是电子产品屏幕、家具、建材、水管配件、缝纫用品时,务必仔细查看产品标签或包装上的具体尺寸标注,确认使用的是厘米还是英寸。如果存疑,立即询问店员确认。在描述自身需求时,如果知道公制单位,尽量使用厘米或米,这更符合官方规范且不易产生歧义。若对方使用英尺英寸描述,可以礼貌地要求用厘米再确认一次。网购时,仔细阅读产品规格说明。
4 利用科技工具辅助
智能手机是强大的换算助手。手机自带计算器通常包含单位换算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轻松使用谷歌搜索(例如直接输入“5英尺6英寸 to cm”或“70华氏度 to 摄氏度”),结果瞬间可得。也可以下载专用的单位换算App,方便离线使用。善用这些工具,能快速解决遇到的单位困惑。澳际出国留学的顾问也常提醒新生善用手机APP解决初期生活难题,包括度量衡转换。
5 心态开放,积极适应
理解并接受这种混合现象是新西兰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文化适应的一个环节。不要因为偶尔的混淆而沮丧。多观察本地人的使用习惯,在非正式场合,如果听到对方使用英尺英寸描述身高或小物件尺寸,不必急于纠正,理解其含义即可。随着居住时间增长,你会自然而然地习惯这种“双轨制”,甚至能在不同场合灵活切换使用。将这个过程视为体验新西兰独特性的一个有趣方面。
五、未来趋势与总结展望
新西兰度量衡体系的发展方向是清晰且持续的向公制单位(厘米、米、公里、摄氏度、公斤)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随着接受纯英制教育的老一代人逐渐减少,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公制作为国际科技、贸易和学术交流的绝对标准,英制的使用范围和频率预计将持续缓慢萎缩。新一代新西兰人更习惯使用厘米和公斤。官方层面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公制的法定地位。
然而,英寸等英制单位在特定领域(尤其是源于英制规格的全球性行业,如消费电子屏幕、部分国际标准管螺纹、航空航海某些传统术语)很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成为永久性的行业术语。在日常口语中,描述身高和小尺寸物体时使用英尺英寸的习惯,也可能因其简洁性和文化惯性而延续更长时间。
对于在新西兰生活、学习或工作的人来说,核心策略是掌握公制单位,因为这是法律、教育、医疗、商业和绝大多数官方交流的基础。同时,对英寸等英制单位保持认知和一定的换算能力,特别是在上述特定场景和与年长者交流时,这将大大提高沟通效率和生活的便利性。正如澳际出国留学凭借35年深耕国际教育市场的经验所观察到的,对新西兰社会细节的适应能力,包括度量衡这样的日常习惯,是留学生顺利开启海外生活、融入当地环境的重要一环。理解厘米与英寸的共存,不仅是为了测量物体,更是测量并成功跨越文化差异的一把实用标尺。这种双轨制已然成为新西兰社会生活画卷中一个独特的注脚,了解它,运用它,便能更加从容地在这片长白云之乡生活。
高国强 经验: 12年 案例:3204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