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留学日记:在英国这一年的切身感悟

刚刚更新 编辑: 英国 浏览次数:795 移动端

  中国留学生在英国 由于语言、文化、气候、饮食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刚到英国初期,中国留学生肯定会感到不习惯,有不适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过一段时间之后,也会有不少英国留学感悟。下面澳际小编就带你看看一篇英国留学日记。(获得更多留学咨询请咨询澳际免费在线咨询顾问)

  学生时代,一年是由9月起算的。这一年没怎么执笔,或是因为微博太多的把写作碎片化,没了认真写东西的态度,把思想都击碎,或热烈或沉郁的抒发过了,没法集成更篇章的东西。在Hillard的鼓励下,决定还是捡起笔,好好的坐下来,一杯茶,一刻钟,一篇文章。

  首先是对一个文化、语言、历史和习俗完全不同的国家的态度。

  告诉那些怀着忐忑飞跃亚欧大陆来到小岛的中国同学们,既然出得来国门,就要享受得起英格兰的阴雨绵绵,就得忍受得住英国人的冷热无常,就得把当软弱当坚强,把泪水埋在微笑里。像我好像不自觉的就只传五彩斑斓的旅行照片,而把生活的艰辛留给自己。Hillard说,全班只有我和他是一样的,既然到了一个新的国度,就学着和当地人讲话,学着认真的喜欢当地的菜,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好的咱们偷来,不好的唾弃。

  他说,你知道吗,made in Germany其实是250年前英国人发明的,为的是把入关的德国产品标志出来,提醒英国国民德国产的,是山寨、赝品、破烂货!可是德国人用几十年靠偷学英国技术和再创新,就把made in Germany变成了高质、独创的代名词。是啊,中国人这么聪明,只要肯抛开面子,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总有一天会把山寨变成独创的。留学,不只是完成大大小小的论文、课业和狂游欧洲,更要敞开心扉与当地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事风格。每一次有意义的谈话,都是一种积累。每一个细微的观察发现,也许都是点燃创造的火花。真的希望我爱的你们,可以真正兼容并包的享受这一年,和其中不为人知的变化、挫折、尴尬。

  还是举点自己的例子吧!就拿最简单的打招呼说起,初次见面要说nice to meet you大家都知道,可是我!就!是!从来都记不住。所以去年10月到今年3月。。犯过无数次人家说了nice to meet you,我回答了fine thank you这种骨灰级的错误。英国人有句经典自嘲‘我们不是美国人’which means他们在听到你蹩脚的英语之后会愣住而不是像美国人那样轻松的应和你。。。十秒沉默。。。然后我就面红耳赤的自觉闪开。

  还有就是总也分不清kitchen and chicken,he and she…she is boy..之类的混乱言语。后来发现自嘲是个好东西,姐就是分不清了,嘻嘻哈哈给你们当乐子了行吧~然后再解释一下我们母语里面他她它是一个ta,母语讲话系统会映射到外语中云云。。英国人就oh!!! Oh的反过来是觉得他们长见识了!另外还有一个致命伤就是记不住人名。有一个叫Angela的女生,每次见我都热情温柔的打招呼,我也开心的hey Hannah!。。几次之后发现她身边的人都很怪的瞅着我。。直到有一次Laura和我一起跟她打招呼。。Hiya Angela我才知道我一直以来都叫错了人家的名字!还那么开心的持续的叫错着。

  糗事就先爆这么多吧,目的是让你们知道,虽然我开朗乐观超过人口统计学的平均水平,但还是在这一年因为大大小小的糗事而经常感到低沉。不过慨叹郁闷过后,还是会更自然和骄傲的向前冲的,就像以后见到生人都会先说nice to meet you了,因为我学到了该如何处之,不是么?

  首先。。下面的然后。。是这一年。关于生活&故乡汉字公民祖国。。

  出国。两个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就像临走时爸爸说的,承载了两代人的梦想。只不过爸爸心中那个要去的地方是崇尚自由狂放不羁的美利坚,而我执意来到从小就梦寐以求的英伦。这个梦做到现在都没碎,不知是我所求太浅还是做梦太深。

  这一年,拿英国人常说的那句“work hard, play harder”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学习的时候很苦很累,经常为了一个报告一个项目而整个周末都在奔忙。夜里也要奋笔疾书云云。玩的时候也非常爽。我倒是没体验过英国经典夜店文化,因为不喜欢嘈杂烟熏火燎的环境。可是北到苏格兰尽头连绵的四月雪山,东至中东欧波西米亚异域风情,南尽地中海自由不羁的蔚蓝,西。。西到兰卡边上的魔坎普海滩。。好吧,西就西望美利坚新大陆吧!反正最终是要去的。

  这一年,对故乡的理解,更深一层。人文关怀细胞过旺的人,从小就攒着那么一股子幽怨清新的故乡情绪。曾以为故乡就是那些让人沸腾至流泪的诗句,跟着苏轼、崔颢、席慕容等人,不知日暮乡关,脚下踩的就是家。走过四年中原江城时光,又看过西方民主民族国家,才知中国式乡愁,最古老也最哀伤。

  故乡是什么,Dan会指指家门口的绿草坪和儿时的游乐场说这就是我的故乡,我成长的地方和我如今安在的平常。而我呢?说到故乡哈尔滨,还有谁去提儿时坐在电车里摇摇晃晃的悠长和盛夏微冷夜中蒲扇驱蝇的闲适?哈尔滨之夏悠悠的手风琴和蝉鸣鸟啼,松花江畔夕阳西斜如雪。。

  有时候很多童年小碎片像翻相片一样崭新于眼前:冬天奋斗副食门口的大棉被门屏和里面小山堆一样的红肠小肚和不耐烦的阿姨,夏天街角的瓜山和纳凉人们的闲言细语,初春三月满地冰碴和雪水混合的泥浆,秋风里妖娆见黄的柳树。。GDP不那么美的哈尔滨。。那才是我的故乡。而记忆的美好总是被一次又一次天塌地陷的新闻击碎,急功近利的建设早已将心中的故乡夷平。高楼林立里,再不见童年欢乐。

  别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早已如记忆相片褪色。故乡是水中月,虽明亮却不可及,虽圆满却易碎。是我基于记忆的意淫和幻想,是永远不可回去的从前。。。终于知道是时间把自己拉远,不是距离。苏子愀然叹的不过是蜀道远。席慕容遥念的是从未到过的胸中丘壑。我们却不然。或许真只有雪后,一切喧嚣被无声吞没,才能在静寂里找到平静。英格兰少雪多雨,那份雪中静望关乡的情感只能在雨中抒怀,经常听着李健那些关于离开太久的故乡、回不去的从前和心中无限向往的热望和歌唱,心安、平静。

  这一年对汉字汉语的思念,更深。一直重复几个人的歌,难过或感慨时宫傲,兴奋时许巍,平平常常时李健。因为读不到什么纸质国文书刊,只能在歌词中找到由我最爱的中文传递的无名的力量。仿佛就只有这个通俗贴近心窝的、美到极致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顺意和鸣的语言,才能复活心中只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曾在威尼斯狂舞流浪的红舞鞋,试着把蓝色黄昏流浪儿慵懒的歌用英语描述给身边的人,也曾试着在布达佩斯奔往卢布尔雅那的绿皮车上,试着用英文表达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此刻的自由向往之类的感情,只换来一句it doesn’t make sense to me。所以啊,这份只由国文承载的乡愿,似不能轻易偿还。

  这一年,也更理解公民与祖国。西方人心中的爱国,大抵是好好纳税并监督祖国不被政府折腾死。而千年一统大同的中华文明,似乎总与民族民主不沾边。中国公民意识正在觉醒,这是不容忽视的。可是千足之虫,再怎么一统都无法做到步履整齐,这是必然,政治文明的崛起,从党与人民到政府与公民,还有好长一段漆黑血腥挣扎痛苦的路。正如中国人心中的西方不那么全面一样,西方人心中的中国,曾经神秘而今强大,中国不再是街角甜腻黏糊的外卖,而是依旧遥远的东方龙视眈眈的威胁。要知道中华文明里神圣的龙,在西方文明里是邪恶力量和统治的象征。

  美国人对中国肯定是大更有研究,而欧洲人(也许除去德国人)对中国非无视即恐惧而无他。就像我昨天跟Dan说的是的,英国人还活在反击美国文化政治侵略统治的旧梦中,当然不会意识到曾经的殖民地正在大陆的尽头人口蔓生、经济膨胀。不过如Dan一样的英国人,是更小我自我的,也对,不通的语言、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别,别人的生活与我的早餐晚餐又有多相关呢。这份清新自然的另一种生活状态,是很多国内朋友渴望的。不知道西边的美式生活是不是也这么平和的心安理得,至少在大多数英国和欧洲人家,生活在小镇里,浇花遛狗逗猫是生活的主旋律,每天最大的事就是一顿一家人围坐的晚餐,而日子里的牢骚多数来自天气。不去想那些很大很民族的事,最平凡伟大的自由就是每时每刻的生活。等吧,这也许是未来国人生活的样子。却要靠今天的人们去热望争取。

留学日记:在英国这一年的切身感悟英国留学日记第二页

  中国留学生在英国 由于语言、文化、气候、饮食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刚到英国初期,中国留学生肯定会感到不习惯,有不适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过一段时间之后,也会有不少英国留学感悟。下面澳际小编就带你看看一篇英国留学日记。(获得更多留学咨询请咨询澳际免费在线咨询顾问)

  学生时代,一年是由9月起算的。这一年没怎么执笔,或是因为微博太多的把写作碎片化,没了认真写东西的态度,把思想都击碎,或热烈或沉郁的抒发过了,没法集成更篇章的东西。在Hillard的鼓励下,决定还是捡起笔,好好的坐下来,一杯茶,一刻钟,一篇文章。

  首先是对一个文化、语言、历史和习俗完全不同的国家的态度。

  告诉那些怀着忐忑飞跃亚欧大陆来到小岛的中国同学们,既然出得来国门,就要享受得起英格兰的阴雨绵绵,就得忍受得住英国人的冷热无常,就得把当软弱当坚强,把泪水埋在微笑里。像我好像不自觉的就只传五彩斑斓的旅行照片,而把生活的艰辛留给自己。Hillard说,全班只有我和他是一样的,既然到了一个新的国度,就学着和当地人讲话,学着认真的喜欢当地的菜,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好的咱们偷来,不好的唾弃。

  他说,你知道吗,made in Germany其实是250年前英国人发明的,为的是把入关的德国产品标志出来,提醒英国国民德国产的,是山寨、赝品、破烂货!可是德国人用几十年靠偷学英国技术和再创新,就把made in Germany变成了高质、独创的代名词。是啊,中国人这么聪明,只要肯抛开面子,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总有一天会把山寨变成独创的。留学,不只是完成大大小小的论文、课业和狂游欧洲,更要敞开心扉与当地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事风格。每一次有意义的谈话,都是一种积累。每一个细微的观察发现,也许都是点燃创造的火花。真的希望我爱的你们,可以真正兼容并包的享受这一年,和其中不为人知的变化、挫折、尴尬。

  还是举点自己的例子吧!就拿最简单的打招呼说起,初次见面要说nice to meet you大家都知道,可是我!就!是!从来都记不住。所以去年10月到今年3月。。犯过无数次人家说了nice to meet you,我回答了fine thank you这种骨灰级的错误。英国人有句经典自嘲‘我们不是美国人’which means他们在听到你蹩脚的英语之后会愣住而不是像美国人那样轻松的应和你。。。十秒沉默。。。然后我就面红耳赤的自觉闪开。

  还有就是总也分不清kitchen and chicken,he and she…she is boy..之类的混乱言语。后来发现自嘲是个好东西,姐就是分不清了,嘻嘻哈哈给你们当乐子了行吧~然后再解释一下我们母语里面他她它是一个ta,母语讲话系统会映射到外语中云云。。英国人就oh!!! Oh的反过来是觉得他们长见识了!另外还有一个致命伤就是记不住人名。有一个叫Angela的女生,每次见我都热情温柔的打招呼,我也开心的hey Hannah!。。几次之后发现她身边的人都很怪的瞅着我。。直到有一次Laura和我一起跟她打招呼。。Hiya Angela我才知道我一直以来都叫错了人家的名字!还那么开心的持续的叫错着。上12下

共2页

阅读全文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