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新加坡全社会医疗费用总额为3亿4528万新元,占整个GDP的4.1%;这个比例比英国低4%,比法国低6%,比美国低11%。但在世界卫生组织 191个成员关于医疗卫生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名列第6位。也就是说,新加坡用相对合理的社会支出,较好地兼顾了医疗的公平与效率。而这一切,则要归功于新加坡始于1984年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蜿蜒的新加坡河畔,矗立着新加坡国父史丹福·莱佛士爵士的白色雕像,暗示着新加坡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段陈年旧事。正是在那个时候,新加坡按照英国的福利模式确立了自己的免费医保制度,由政府支付社会医疗费用。
但是,这种由“政府大包干”所滋生出来的大锅饭心态,一度使得国民的医疗需求无限膨胀,医疗卫生支出就像是无底洞,政府不堪重负,医院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从1984年起,新加坡政府从国情出发,重新确定了医保哲学。
新加坡卫生部医疗保健财务署署长助理蔡妏励告诉记者:新加坡保健资助哲学有2个重点,一是强调个人责任,加上政府津贴使人人负担得起保健服务;二是通过共同付费原则分担责任,避免所谓免费医疗服务的错误观念。
改革后,政府财政的压力大大减轻,更重要的是,“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个人必须为看病买单”的观念在新加坡已经深入人心。政府的补贴再多也只占到医疗费用的一部分,每次看病住院都必须动用“保健储蓄”或“健保双全”个人账户,花的是自己的钱,这样一来,个人就会自我约束,不会无病求医、小病大治。而这种自我约束又会反过来制约医院的大处方和药价的虚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立即咨询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